茶树保护
茶树保护[Tea plant protection] 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后,农业生产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害虫。西周时期害虫始有专门名称。食叶的虫称"媵"、食根的虫称"蟊",蛀茎的虫称"贼",食心的虫称"螟"。防治措施主要是人工捕捉。春秋战国时期,虫已和水灾、旱灾等并列为"五害"之一。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盛行,虫害被说成是天意对人的儆戒,东汉王充曾予以驳斥。王充《论衡·商虫》:"虫以温湿生也",指出虫害发生与温湿度等客观环境有关。这是关于害虫防治方面最早出现的唯物论观点。从汉代起,害虫防治已由谷物扩大到桑、茶。明清时期,中国的精耕细作技术深入发展。防治技术以农业防治为主,同时也开始使用砒霜、硫磺等药物治虫。明代蒲松龄<农桑经》:"地多虫,宜将信捣细碎入谷,煮至裂,加信再煮,水尽晒干。"信即信石,是亚砷酸酐的不纯物。清同治四年(1865)广方言馆(即翻译馆)开始介绍西方昆虫学的知识,1897年上海农学会出版《农学报》,刊载了包括茶树害虫在内的昆虫学译文。20世纪初江苏、浙江昆虫局研究机构建立,开始了对农业害虫的调查研究。20世纪30年代,中央农业实验所建立农业昆虫和植病研究机构,对茶树害虫的天敌和茶树病害的种类进行了系统调查。朱风美(1934)、吴昌济(1940)、王清和(1945)、凌立(1948)、蔡邦华(1950)、王鸣歧(1950)等分别对浙江、福建、四川、湖南、广西、广东和河南等省茶树害虫和病害种类进行调查。40年代至50年代初,主要采用鱼藤精、除虫菊、菸碱、硫磺、波尔多液等无机杀虫剂、杀菌剂和植物性杀虫剂防治茶树病虫。50年代初开始使用"滴滴涕"和"六六六"防治茶树害虫。60年代初开始推广有机磷杀虫剂(如敌百虫、敌敌畏、乐果、马拉硫磷、锌硫磷、杀螟硫磷、喹硫磷等)和有机杀虫剂(如灭菌丹、代森锌等),70年代中期开始使用菊酯类杀虫剂(氯菊酯、溴氢菊酯、杀灭菊酯、联苯菊酯、氯氰菊酯等)。由于化学农药在茶叶中的残留问题,1972年起在茶叶生产中停用"滴滴涕"和"六六六",1984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停止生产、销售和使用。由此,中国茶叶中有机氯农药残留问题基本获得解决。80年代中期起,茶叶生产中开始实行安全使用标准,确定安全间隔期,并提倡综合治理,包括合理使用农药,使茶树病虫防治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