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茶庄

从"输血"扶贫到"造血"发展

发表于:2025-05-07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5年05月07日,网915日讯 我市是云南省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基本省情特征的微型缩影。面对贫困,普洱没有照搬其他地方的扶贫方法,而是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合力攻坚。特别是"十二五"以来,普洱以建设国家绿

网915日讯 我市是云南省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基本省情特征的微型缩影。面对贫困,普洱没有照搬其他地方的扶贫方法,而是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合力攻坚。特别是"十二五"以来,普洱以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为平台,以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以连片扶贫开发为主抓手,紧紧围绕"巩固提升基本解决温饱农村人口的扶贫成果,全面推进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进程,突出实施深度贫困人口的扶贫攻坚"三大目标,以各级政府、贫困群众、社会各界三大主体为依托,突出特殊困难群体和特殊困难区域扶持、造血扶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个重点,以综合扶贫、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为四大支撑,强化资金、项目、政策、体制机制四大保障,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6.5亿元,到底累计减少贫困人口36.9万人,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

新模式谱新篇章

今年是田荣新搬迁到镇沅县恩乐镇复兴村大平掌村民小组的第8个年头,细数这些年的变化,这位苦聪汉子喜不自胜。自打从九甲镇老家搬来这里,他可谓是喜事连连,先是结束了40多年的光棍生活,娶到了媳妇,两口子还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如今,凭着勤劳的双手,田荣新一家积极发展种植养殖业,摆脱了贫困的"帽子",还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致富带头人。

这一切,都是实施连片扶贫开发的结果。

镇沅县的者东镇、和平镇和九甲镇聚居着约1.5万苦聪人,他们是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2005年,镇沅县苦聪人人均纯收入只有187元,人均口粮170公斤,人均受教育年限仅3.3年。针对苦聪人特殊的贫困问题,普洱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找准突破口,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突出重点,制订并组织实施了《云南省镇沅县哀牢山中部镇沅苦聪人脱贫规划》,投入各类资金2.6亿元实施整村推进,建设易地扶贫安置点,转移安置丧失基本生产生活能力的特困苦聪人,实施农田水利、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核桃、烤烟、畜牧等产业,完善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千方百计改善苦聪人的生产生活条件。

在镇沅县苦聪人扶贫攻坚正酣之际,2009年,我市按照"国家支持、省给补助、市负总责、县抓落实、各方参与、工作到村、扶持到户"的帮扶方式,以整村推进为平台,全力实施澜沧县拉祜族聚居区综合扶贫开发,累计整合投入各级各部门资金11.9亿元,实施深度贫困自然村整村推进项目321个,易地扶贫搬迁项目17个,基本解决了6万拉祜族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如今,走进澜沧县拉祜族聚居区,村里有了文化室、活动场所、公厕,很多拉祜族群众享受沿边定居补助,享受直播卫星电视,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享受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项目区群众看病难、上学难、看电视听广播难、学科技文化难等问题逐步缓解。

新观念出新思路

"贫困地区要发展,主要靠产业发展,靠开发式扶贫,关键还得变'输血'为'造血',只有发挥贫困地区的区域资源优势,进行开发性建设,才能逐步形成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民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才能依靠自身力量解决温饱、脱贫致富。"基于此种认识,我市扶贫部门不断转变扶贫开发观念,充分发挥"授人以渔"在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变"输血"为"造血",走出了一条适合普洱的扶贫开发工作新路子。

张奎是思茅区南屏镇大开河村的村民。老实巴交的张奎表示自己跟咖啡没什么感情,但是作为一名职业农民,张奎表示完全有把握种好咖啡。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张奎去年的咖啡豆产量达到了12吨,毛收入达十多万元。几年光景,张奎盖了新房买了新车,身上有了一副农民企业家的范儿。

为了让更多农民走上致富路,全市紧紧围绕建设特色生物产业、清洁能源、现代林产业和休闲度假"四大基地",突出主攻特色生物和休闲度假养生两大主导产业,优化提升"5+6"产业集群,不断增强产业带动能力。"十二五"以来,全市争取到中央及省级财政产业扶贫资金投入7383万元,银行信贷资金投入11.5亿元。同时积极推动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以庄园经济、林下经济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实现富农稳农,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全市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省前列,咖啡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到全国的一半。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预计达80亿元,农民现金收入人均为4436.58元。

新机制带来新发展

扶贫开发工作,紧靠扶贫部门一方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得充分发动社会各界力量的广泛参与。

基于此,我市扶贫部门积极引进社会各界参与到扶贫开发工作中来,坚持专项扶贫与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综合扶贫模式,整合多种资源,充分发挥政府、行业、群众、社会各方面作用,真正形成政府主导、部门主帮、社会互动、群众主体的"大扶贫"工作格局。通过把整乡推进全面融入片区开发,作为扶贫攻坚和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的有效抓手和平台,先后组织实施澜沧县竹塘乡、西盟县岳宋乡、景东县太忠镇等8个贫困乡(镇)整乡推进试点项目。坚持把边远山区、民族地区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突出特殊困难群体帮扶,加大对集中连片地区深度贫困群体的扶持力度,组织实施宁洱县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综合扶贫开发示范项目。三年来,在全市贫困地区共组织实施整村推进项目2374个,易地搬迁8176人,扶贫安居工程8847户,太阳能热水器建设10000户,革命老区建设项目30个;共争取上海市对口帮扶资金19691.8万元,宝钢集团定点扶贫资金2700万元。浙江大学、港中旅集团、中科院等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部队等挂钩部门及社会各界累计捐赠27297.8万元。积极开展减贫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世行贷款项目顺利通过省级验收。与此同时,全市大力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行动计划,2011年以来,普洱共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4250万元,用于开展收银员、酒店服务员、计算机操作员、茶艺师等技能培训和茶叶种植加工、割胶工、割脂工、畜禽养殖等引导性培训5.3万人,改革试点补助6000名贫困学生就读职业学校,有力地拓宽了贫困群众的就业增收渠道,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

从"输血"到"造血",普洱贫困地区旧貌换新颜,群众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思想也在不断更新。今年30岁的苦聪群众张开泓告诉记者,目前他除了管理好家里80多亩的核桃树外,还干起了土建工程并当起了小工头,带领工友们到处找活计,修水沟、修路、建房……未来,他想把房子盖到城里去。

(作者:马洁 来源:普洱日报 责编:丁香)

更多关于茶的内容,请点击茶相关资讯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