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茶庄

光山县茶产业正在蓬勃发展中

发表于:2025-05-05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5年05月05日,光山,是古淮南著名产茶县,信阳毛尖的主产地之一,国家命名的"中国茶叶之乡"。据史料载,光山茶叶种植始于春秋,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两千余年历史。因"问茶"、"游历"故,茶圣陆羽、大文豪苏轼、

光山,是古淮南著名产茶县,信阳毛尖的主产地之一,国家命名的"中国茶叶之乡"。据史料载,光山茶叶种植始于春秋,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两千余年历史。因"问茶"、"游历"故,茶圣陆羽、大文豪苏轼、高僧慧思、天台祖师智顗等都与光山茶结下了不解之缘。"淮南(茶),以光州上","生光山县黄头港者与峡州同"这一《茶经》名句在光山茶区已是家喻户晓。

围绕信阳打造中国茶都建设,光山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科学决策,强化措施,掀起了打造大茶业的新热潮,茶基地、茶工业、茶市场、茶文化、茶旅游等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呈现出光山人"种植全国茶、加工全国茶、购销全国茶、走向全国去卖茶"的特点。

2009年,全县茶园面积已发展到12.7万亩,开采面积8.5万亩,预计年产干茶425万公斤,产值3.45亿元;拥有省级"十强茶企业"1家,市场茶龙头企业2家,茶加工企业82家,年生产能力14000吨;拥有专业"茶市"1个,交易市场6个,年交易额3.84亿元;拥有"苏山春"、"蓝天玉叶"等多只国际金奖名茶和"赛山玉莲"、"赛山毛峰"等信阳毛尖知名品牌。全县茶产业从业人员15万人,茶区农民人均茶叶收入1800余元,凉亭、净居寺等明星乡镇(区)达到2300余元。茶产业已成为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支柱产业。

一、气候对茶叶生产的影响
茶叶具有温暖湿润,较为耐荫、需水肥、怕冻、怕旱的生态特征。春季,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左右时,茶叶才开始萌动。在15~25℃时,茶树生长较迅速,在22~23℃左右,水分和空气湿度条件适宜时,茶树的生长速度最快。此后, 气温若再继续升高,它的生长速度反而缓慢。若温度超过35℃,茶树新梢生长速度迅速降低。秋季,当气温降低到15℃以下时,茶树嫩梢的生长速度将迅速降低。在13℃左右则生长停止,在13℃以下,茶树将进入休眠状态中。茶树对冬季的低温冻害较为敏感。特别在干冷有风的天气中,更易冻伤。茶树一般只能忍耐-5~-15℃的低温。

二、发展茶产业的主要措施和基本经验
茶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近年来,县政府从茶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手段,以实现富民强县为目标,按照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产业化的要求,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茶产业现代化进程。

(一)创名优,叫响茶品牌
实施品牌推进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开发名优茶生产,创建省级著名商标,打造国家驰名品牌,成为光山历届县委、县政府和茶龙头企业的不懈追求。

1990年,光山县第一个省级新名茶-"赛山玉莲"诞生了。我国著名茶叶专家陆松候教授鉴品后,挥毫题词:"赛山玉莲名茶乃大别山新秀"。1994年,凉亭乡茶场赛山玉莲茶参赛全国名优绿茶评比会,捧回了光山茶叶第一个国家级大奖-"中茶杯"特等奖,从此,"凉亭牌"茶叶屡获殊荣,畅销全国各大中城市,凉亭牌信阳毛尖被评为河南省"十大茶叶品牌","最受港澳茶客欢迎的中国茶叶品牌"。凉亭乡因茶而名,成为河南省科技示范乡,中国茶叶学会团体会员。

"高山名寺出好茶",同为河南省"十大茶叶品牌"的苏山春牌苏山茶聚山川之灵秀,得云雾之滋润,天生丽质,香高味醇,广受茶客喜爱。中国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刘枫来光山考察净居寺禅茶文化时,欣然题词"品苏山春茶,享千年文化",盛赞苏山春茶。苏山白茶以其高含氨基酸,品质独特,更是被消费者奉为极品,推崇备至。在历届茶文化节、国内外重大茶事活动中,苏山春茶均有上佳表现,成为信阳荣获金奖最多的茶叶知名品牌。

"信阳毛尖,只认蓝天"。这是时下广为流传的广告语,虽然有些夸张,但也一语道破了蓝天茶的天生丽质,自然天成。蓝天集团精心打造的现代名品-"蓝天玉叶"茶在第十四届信阳茶文化节极品信阳毛尖拍卖会上,一举创下了100克14.9万元的天价,荣获"茶王"称号,在2007年中国(郑州)国际茶博会上再夺"茶王"桂冠。如今,蓝天集团依托3万亩无公害生态茶叶基地、国际一流的名优绿茶生产设备和竭诚合作的蓝天茶人团队,积极创建"蓝天玉叶"牌省级著名商标,拓展内外销市场,致力打造中华第一茶叶品牌。

(二)建基地,扩大产业规模
进入"十一五",光山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审时夺势,把茶产业开发作为实现农业跨越的又一支柱来谋划,致力打造全省茶产业第一县。
2007、2008,光山县连续两年新建标准化茶园2.6万亩以上,超额完成了发展计划;连续两年新发展无性系茶园1.4以上,栽植面积、质量标准居全市领先地位。去冬今春,光山县委、县政府再接再厉,励精图治,坚持政府引导,项目帮扶,市场化运作,标准化建设,在建立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项目帮扶机制、公司大户投资带动机制的基础上,统筹使用市、县两级良种茶苗补贴资金,多方筹资,统一供苗7000余万株,发展新茶园28460亩,超额完成年度发展计划,新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18350亩,再创历史新高,为做大做强茶产业,打造中国信阳茶都,建设魅力信阳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育龙头,打造产业航母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实施企业推进战略,是光山县委、县政府培育发展茶企业,打造产业航母,实现龙头引领茶产业发展的重大举措。
2002年,河南蓝天集团落户光山县敖洼经济开发区,组建了"蓝天生态茶业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逾亿元,高标准建设3万亩有机生态茶园,直接带动了晏河、南向店、文殊3个乡31个行政村的7600多家农户从事茶叶生产;投资5000万元,从日本引进了2条世界一流技术的清蒸绿茶生产线、3条国产名牌名优绿茶生产线,建成了"蓝天玉叶"茶叶加工厂。经过八年的创业,公司实现了茶园管理、鲜叶采摘、加工销售的分工协作,发展成为江淮地区产业化程度最高、基地规模最大、机械化水平最高、带动能力最强的河南省"十强茶企业"。
创建于1993年的河南辰龙茶叶公司,在已有八条精制眉茶生产线的基础上,2007年新上一条颗粒红茶生产线,年生产加工能力提高到12000吨,产品远销东南亚、北美、非州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江淮地区最具影响力的茶叶外贸出口企业之一。

光山茶商韩中学,在内蒙古成功创办了四季香茶叶有限公司,成为呼和浩特市边销茶批发、零售业务的主导企业。2007年,他回乡投资创建了四季香白雀园砖茶分厂,专事边销砖茶生产,为光山茶叶产品结构调整和夏秋茶机械化生产、加工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茶叶专业合作社作为茶农自己的组织近年来得到蓬勃发展。合作社从茶叶种、采、制、销各个环节为社员和周边茶商提供全方位服务,显示出强大生命力。部分茶农联合利用自家的机械,为茶商提供优质的手工茶。如今,光山已建立林茶、茶叶专业合作社28家,拥有基地茶园7800亩,茶业已形成以"企业+基地+农户"为主体,"合作社+农户"为补充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 四)兴科技,增添发展后劲
茶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机械化新技术的推广运用密不可分。截至目前,我县已发展茶叶加工机械360多台套(其中名优茶加工机械100多台套),茶园修剪机 10余台,茶叶采摘机20余台,茶园中耕机10余台。机制名优茶占名优茶总产量88%以上,茶叶加工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名优茶加工正向品种多元、单机连续、使用清洁能源、装备规范配套的更高层次推进。
在制茶工序上,杀青工序已普遍使用60型、80型和100型等大中型连续滚筒杀青机,理条工序已逐步使用自动连续理条机,揉捻工序为多台单筒揉捻机组合使用,烘干工序采用了链板式烘干机代替原来的翻板式烘干机,并增加了茶叶提香作业;在生产能源上,已逐步应用电、燃气等清洁化能源替代木炭、柴、煤等传统能源,如扁茶机、多用机等实现了电热式机型,杀青干燥机、电热式和热风式理条机、茶叶保鲜库等已规模使用;在茶园管理上,茶树修剪、茶园中耕等机械化管理技术也逐步推广应用。

在调查中,农户们纷纷表示了使用机械化管理技术不仅省力、省工、省钱,而且便于茶园管理和采摘,帮了茶农们的大忙。
技术培训是科技兴茶的重要举措。光山县政府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豫南农专等科研院所(校)建立了长期的技术与项目合作关系,定期邀请茶叶专家学者来光山作专题报告、开展试验示范,现场指导茶园管理和机械化生产,为茶叶的种植、加工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从2008年秋季开始,光山县政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先后两次组织茶农赴湖北英山、安徽金寨考察、取经,聘请育圃专家现场示范、指导,成功地在净居寺管理区胡楼村和紫水办事处柳店村建立了两个百亩连片无性系茶苗繁育基地。10月,全市新茶园建设暨无性系茶苗繁育现场会在光山召开,推广、交流光山经验和做法;市委、市政府领导王铁、郭瑞民、王道云、郑传德等多次来光山视察、调研茶产业工作,给与了充分肯定。

(五)抓督查,强化新茶园建设保障
一是实行目标管理。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光山县茶产业发展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为茶产业开发第一责任人。要求在新茶园建设这个问题上,必须与县委、县政府保持一致,无论计划大小,都要保质、保量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二是实行领导包乡负责制。县处级领导联系所包乡镇,县农村经济领导组成员联系6个重点茶乡,定期深入实地开展工作调研,帮助研究、解决具体问题,指导督促工作。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定期听取茶产业开发工作专题汇报,研究、解决茶产业开发中的具体问题。三是实行工作进度日报制。在新茶园整地和栽种两个关键环节,坚持实行工作进度日报制度和周评比制度,每周向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反馈一次情况,县茶办及时印发评比结果和领导同志的批示意见,有力地促进了新茶园建设工作。四是组织开展专题督查。在新茶园开挖和栽种期间,县茶办会同县委、政府"两办"围绕新茶园建设多次开展专题督查,督查结果通报全县,表彰先进,鞭策后进,促进了工作落实。

三、加快茶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建议
经过近几年的艰辛努力,全县茶产业发展已具有良好的基础,目前正处于茶园管理的关键期、经营机制的探索期、生产加工的增长期和销售市场的拓展期,面临着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一是投入资金不足,新茶园发展面临挑战;二是加工带动不强,产业配套建设迫在眉睫;三是采摘人员紧缺,直接影响茶叶生产效益。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

(一)统一认识,坚定干部群众的信心。一是充分认识大力发展茶叶产业,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二是正确认识全县茶叶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这是茶叶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新课题,既是压力,更是动力。要通过更快更好地发展解决新问题,再上新台阶。三是充分认识我县茶叶建设的新起点。当前,我县茶叶产业发展基础牢固,机遇好。要继续抓紧建设茶叶大县的目标不放松,再用几年时间,力争形成茶园大面积、加工大规模、市场大气势的态势,实现茶业经济的新跨越。四是组织乡镇、村干部外出考察学习茶叶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引导茶农管理生产。

(二)解放思想,创新茶叶产业经营体制。结合当前实际,全县茶叶产业化建设应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切实解决好优化经营体制这一核心问题。在茶园经营管理方面,结合林权制度改革,全面落实茶园的所有权、经营权、处置权、收益权,通过承包、租赁、拍卖、转让、入股分红等多种方式放活茶园的经营权,加快推进茶园经营民营化进程。全面实现茶园皆有主、园主有其权、有权皆有责、尽责有其利;在发展壮大茶业企业方面,优化"企业+基地+农户"的运作机制,鼓励加工企业长期买断基地的鲜叶经营权,推广企业与村组、农户共同参与的茶业合作社组织,丰富厂园合作、股份合作、供销合作的内涵,强化企业"反哺基地"的责任和农户服务企业的责任,形成新型的利益共同体;在破解采茶工紧缺难题方面,要积极研究探索使用季节工的新途径和办法,通过经济手段化解采茶季节的人力供求矛盾。

(三)加大扶持,建立茶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对于新建茶园,种子或茶苗由县里统一给予全额扶持,投工给予适当补偿资金。采取政府集中贴息的方式,鼓励农民贷款管理茶园。茶叶加工机械的购置享受农业机械补贴政策。在新办茶叶加工企业、原有茶叶加工企业的改造、新建茶楼、厂房建设和机械设备投资等方面,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一次性给予资金扶持。扶贫开发、公路、电力、饮水安全、土地复垦等建设项目资金向茶叶产业的水电路配套建设方面倾斜,集聚发展实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