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类生产的改制和演变
发表于:2025-05-03 作者:茶香楼
编辑最后更新 2025年05月03日,元茶业发展变革的另一特点,是这时的茶类生产,由团饼为主趋向以生产散茶为主的转变。如所周知,唐朝虽然也有如刘禹锡诗句所说的"自傍芳丛摘鹰嘴,斯须炒成满室香" ①这样一类的炒青及蒸青,但其生产格局,基本上
元茶业发展变革的另一特点,是这时的茶类生产,由团饼为主趋向以生产散茶为主的转变。如所周知,唐朝虽然也有如刘禹锡诗句所说的"自傍芳丛摘鹰嘴,斯须炒成满室香" ①这样一类的炒青及蒸青,但其生产格局,基本上和六朝一样,还是以生产传统的团茶和饼茶为主。入宋以后,一些地方就与江浙的宜兴和长兴一样,渐渐"不复研膏",转为专门生产草茶了。但是,从整个来说,北宋还仍是以生产团饼一类的紧压茶为主;散茶的较大发展和在生产中取得明显优势,主要还是在南宋后期和元朝以后的事情。
在宋代的一些文献中,有的把团茶、饼茶称为"片茶",而把蒸而不碎,碎而不拍的茶叶,称为"叶茶"、"草茶"和"末茶"。据记载,宋朝主要生产片茶的地区有兴国军(今湖北阳新)、饶州(江 西鄱阳)、池州(安徽贵池)、虔州(江西赣州)、袁州、临江军( 江西清江)、歙州、潭州、江陵、岳州、辰州(湖南沅陵)、澧州( 湖南津市)、光州(河南潢川)、鼎州(湖南常德)及两浙和建安等地。出产散茶的地区主要有淮南、荆湖、归州和江南一带。大抵来说 ,我国南部茶区生产紧压茶要多些,北部特别是沿海、沿江和淮河流域的茶区,生产散茶要普遍些。
这一点,欧阳修在其《归田录》中,也有类似的记述。其称:"腊茶出于剑、建,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注为第一。自景祐(1034-1038)以后,洪州双井白芽渐盛,近岁制作尤精,……其品远出日注上,遂为草茶第一。"①"腊茶",也称"蜡面茶",是建安一带对团茶、饼茶的俗称。这里,欧阳修不但证实其时片茶、散茶已各自形成了自己的专门产区和技术中心,并且也清楚指出,早在北宋景祐前后,我国各地的散茶生产,就出现了一个互比相较、竞相发展的局面。
所谓"腊茶出于剑、建,草茶盛于两浙",前者是指团饼的精品,也即主要就紧压茶的制作技术而言的;后者是指散茶的区域,主要就散茶生产的数量而言的。事实也是如此,入宋以后,散茶生产日兴一日,团茶饼茶,饮者愈来愈少,但制作技术尤其是北苑贡茶,精益 求精,其工艺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不过,也应指出,宋代团饼生产技术的比精赛湛,争奇斗艳,都不是适应商品生产而只是满足王公贵族奢欲的一种需要,是一种脱离社会根本实际的钻牛角尖的御用化发展。这也即是说,宋代团饼生产技术的发展,对其时和后来的茶叶生产发展,没有多大联系和影响。
在北宋前期的诗文中,谈茶叶,一般都是赞誉建安的龙凤茶。但是,至北宋中期以后,随散茶的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青睐,文献中关于散茶的记述,也日益增多起来。如上引欧阳修关于"双井白芽"超过日注,"为草茶第一"的评第,就是社会上开始崇尚散茶的一种反映。欧阳修这么一说,也随即引起了越人的反驳,于是,如《后山丛谈 》所批评那样,其时社会上一度出现了日注、双井争胜的情况。《后山丛谈》称:"洪之双井,越之日注;登莱鳆鱼,闽越江瑶柱,莫能相先后。而强为之第者,皆胜心耳" ①。不过,宋时虽然有人反对为散茶强第极品,但实际更多的人则都喜欢把自己家乡的茶,说成"草茶第一"。如《岳阳风土记》中记载,岳州邕湖茶,"今人不甚种植 ,惟白鹤僧园有千余本,……土人谓之白鹤茶,味极甘香,非他处草茶可比并。" ②南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也载:"草茶极品,惟双井、顾 渚,亦不过各有数亩。双井在分宁县,……顾渚在长兴县。" ③类似的记载还很多,总之,随社会上对散茶的日益时尚,大家对散茶的品评和家乡茶叶的推崇,也相应风行了起来。
宋代的茶类生产,如有的史籍所说的那样:"南渡以后,茶渐不再研膏",南宋时散茶生产日增一日,以至到宋末元初,散茶完全压 倒团饼而成为主要的茶类。关于宋末元初散茶成为主要茶类的证据, 我们可以王祯《农书》的记述为例。在王祯《农书》中,共提到"茗茶"、"末茶"和"腊茶"三种茶叶。所谓"茗茶",也就是有些书中所说的草茶和叶茶;这里把宋人所说的散茶,分为"茗茶"和"末茶"二种。至于唐以前主要茶类的团茶、饼茶,这里将之排在最后一位,并指出,虽然"腊茶最贵",制作亦"不凡",但"惟充贡茶, 民间罕见之" 。④老百姓一般很少饮用了。王祯《农书》成书于元皇庆二年(1313),其内容虽然以元朝前期为主,但当也包括一部分宋末的社会情况。这一点,叶子奇在《草木子》御茶条中,也有明确的记载。其称元朝沿袭宋朝贡制,贡焙采造的贡茶,仍是龙团凤饼的一类紧压茶,其形制虽然比宋代要简约得多,可是"民间止用江西末茶,各处叶茶" ①,就不大习惯饮用比较繁琐的团茶和饼茶了。《 草木子》虽然是撰刊于明洪武初年的一本著作,但其记述的内容,大都是元朝至少是元朝末年的情况。所以,从叶子奇所记,我们可以清楚看出,早在元朝时,汉族大多数地区,一般就大多只饮用散茶和叶 茶了。
关于宋末元初我国茶类生产的改制,这还可从有关文献中对制茶工艺的介绍得到一定证明。如所共知,从唐代陆羽《茶经》为始,下迄宋代各种书籍,凡言及制茶工艺,千篇一律,都是介绍的团、饼制法,似乎制茶技术,也就是团、饼生产技术。但至元朝的一些农书中,就一反旧习,主要只介绍蒸青和蒸青末茶一类散茶制法,而不讲或很少讲述团饼的制造工艺了。
这一点,我们不妨也以王祯《农书》的记载为例。在《农书》介绍的茶叶"采造贮藏"之法中,着重只介绍了蒸青散茶的制作。其载:茶叶"采之宜早,率以清明、谷雨前者为佳。……采讫,以甑微蒸 ,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摊,乘湿略揉之,入焙,匀布火令乾,勿使焦。编竹为焙,裹箬覆之,以收火气。" ②这也是我国有关散茶或蒸青绿茶采制工艺的最早完整记载。
但是,在这本书的同一处地方,对团饼的采造方法,却只有"择上等嫩芽,细碾入罗,杂脑子诸香膏油,调剂如法,印作饼子制样, 任巧候干";这样寥寥几句,使大家见之不能仿,仿而不能造,而且特别指出,"此品惟充贡献,民间罕见之";团饼制法在这类面对广 大农民的农书中,就不提和不再多提了。
这里还须指出,宋元团饼和散茶生产的消长演变,从表面来看, 似乎只是制茶工艺或茶类生产上的一种改制,但实际涉及我国茶叶文化的各个方面,是我国茶叶文化的一次深刻改革。因为很明显,茶类生产的改制,必然连带影响到饮茶的风俗和习惯;饮茶风习的变革, 直接又影响茶具的革新等等。所以,从这一角度上说,宋元是我国茶业和茶叶文化发展上的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我国上古的茶业和茶叶文化,正是通过宋代的一项项改革、发展,而由明清进而走上近代的 。如果没有宋代茶业的改制,也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茶业和茶叶文化。
在宋代的一些文献中,有的把团茶、饼茶称为"片茶",而把蒸而不碎,碎而不拍的茶叶,称为"叶茶"、"草茶"和"末茶"。据记载,宋朝主要生产片茶的地区有兴国军(今湖北阳新)、饶州(江 西鄱阳)、池州(安徽贵池)、虔州(江西赣州)、袁州、临江军( 江西清江)、歙州、潭州、江陵、岳州、辰州(湖南沅陵)、澧州( 湖南津市)、光州(河南潢川)、鼎州(湖南常德)及两浙和建安等地。出产散茶的地区主要有淮南、荆湖、归州和江南一带。大抵来说 ,我国南部茶区生产紧压茶要多些,北部特别是沿海、沿江和淮河流域的茶区,生产散茶要普遍些。
这一点,欧阳修在其《归田录》中,也有类似的记述。其称:"腊茶出于剑、建,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注为第一。自景祐(1034-1038)以后,洪州双井白芽渐盛,近岁制作尤精,……其品远出日注上,遂为草茶第一。"①"腊茶",也称"蜡面茶",是建安一带对团茶、饼茶的俗称。这里,欧阳修不但证实其时片茶、散茶已各自形成了自己的专门产区和技术中心,并且也清楚指出,早在北宋景祐前后,我国各地的散茶生产,就出现了一个互比相较、竞相发展的局面。
所谓"腊茶出于剑、建,草茶盛于两浙",前者是指团饼的精品,也即主要就紧压茶的制作技术而言的;后者是指散茶的区域,主要就散茶生产的数量而言的。事实也是如此,入宋以后,散茶生产日兴一日,团茶饼茶,饮者愈来愈少,但制作技术尤其是北苑贡茶,精益 求精,其工艺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不过,也应指出,宋代团饼生产技术的比精赛湛,争奇斗艳,都不是适应商品生产而只是满足王公贵族奢欲的一种需要,是一种脱离社会根本实际的钻牛角尖的御用化发展。这也即是说,宋代团饼生产技术的发展,对其时和后来的茶叶生产发展,没有多大联系和影响。
在北宋前期的诗文中,谈茶叶,一般都是赞誉建安的龙凤茶。但是,至北宋中期以后,随散茶的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青睐,文献中关于散茶的记述,也日益增多起来。如上引欧阳修关于"双井白芽"超过日注,"为草茶第一"的评第,就是社会上开始崇尚散茶的一种反映。欧阳修这么一说,也随即引起了越人的反驳,于是,如《后山丛谈 》所批评那样,其时社会上一度出现了日注、双井争胜的情况。《后山丛谈》称:"洪之双井,越之日注;登莱鳆鱼,闽越江瑶柱,莫能相先后。而强为之第者,皆胜心耳" ①。不过,宋时虽然有人反对为散茶强第极品,但实际更多的人则都喜欢把自己家乡的茶,说成"草茶第一"。如《岳阳风土记》中记载,岳州邕湖茶,"今人不甚种植 ,惟白鹤僧园有千余本,……土人谓之白鹤茶,味极甘香,非他处草茶可比并。" ②南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也载:"草茶极品,惟双井、顾 渚,亦不过各有数亩。双井在分宁县,……顾渚在长兴县。" ③类似的记载还很多,总之,随社会上对散茶的日益时尚,大家对散茶的品评和家乡茶叶的推崇,也相应风行了起来。
宋代的茶类生产,如有的史籍所说的那样:"南渡以后,茶渐不再研膏",南宋时散茶生产日增一日,以至到宋末元初,散茶完全压 倒团饼而成为主要的茶类。关于宋末元初散茶成为主要茶类的证据, 我们可以王祯《农书》的记述为例。在王祯《农书》中,共提到"茗茶"、"末茶"和"腊茶"三种茶叶。所谓"茗茶",也就是有些书中所说的草茶和叶茶;这里把宋人所说的散茶,分为"茗茶"和"末茶"二种。至于唐以前主要茶类的团茶、饼茶,这里将之排在最后一位,并指出,虽然"腊茶最贵",制作亦"不凡",但"惟充贡茶, 民间罕见之" 。④老百姓一般很少饮用了。王祯《农书》成书于元皇庆二年(1313),其内容虽然以元朝前期为主,但当也包括一部分宋末的社会情况。这一点,叶子奇在《草木子》御茶条中,也有明确的记载。其称元朝沿袭宋朝贡制,贡焙采造的贡茶,仍是龙团凤饼的一类紧压茶,其形制虽然比宋代要简约得多,可是"民间止用江西末茶,各处叶茶" ①,就不大习惯饮用比较繁琐的团茶和饼茶了。《 草木子》虽然是撰刊于明洪武初年的一本著作,但其记述的内容,大都是元朝至少是元朝末年的情况。所以,从叶子奇所记,我们可以清楚看出,早在元朝时,汉族大多数地区,一般就大多只饮用散茶和叶 茶了。
关于宋末元初我国茶类生产的改制,这还可从有关文献中对制茶工艺的介绍得到一定证明。如所共知,从唐代陆羽《茶经》为始,下迄宋代各种书籍,凡言及制茶工艺,千篇一律,都是介绍的团、饼制法,似乎制茶技术,也就是团、饼生产技术。但至元朝的一些农书中,就一反旧习,主要只介绍蒸青和蒸青末茶一类散茶制法,而不讲或很少讲述团饼的制造工艺了。
这一点,我们不妨也以王祯《农书》的记载为例。在《农书》介绍的茶叶"采造贮藏"之法中,着重只介绍了蒸青散茶的制作。其载:茶叶"采之宜早,率以清明、谷雨前者为佳。……采讫,以甑微蒸 ,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摊,乘湿略揉之,入焙,匀布火令乾,勿使焦。编竹为焙,裹箬覆之,以收火气。" ②这也是我国有关散茶或蒸青绿茶采制工艺的最早完整记载。
但是,在这本书的同一处地方,对团饼的采造方法,却只有"择上等嫩芽,细碾入罗,杂脑子诸香膏油,调剂如法,印作饼子制样, 任巧候干";这样寥寥几句,使大家见之不能仿,仿而不能造,而且特别指出,"此品惟充贡献,民间罕见之";团饼制法在这类面对广 大农民的农书中,就不提和不再多提了。
这里还须指出,宋元团饼和散茶生产的消长演变,从表面来看, 似乎只是制茶工艺或茶类生产上的一种改制,但实际涉及我国茶叶文化的各个方面,是我国茶叶文化的一次深刻改革。因为很明显,茶类生产的改制,必然连带影响到饮茶的风俗和习惯;饮茶风习的变革, 直接又影响茶具的革新等等。所以,从这一角度上说,宋元是我国茶业和茶叶文化发展上的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我国上古的茶业和茶叶文化,正是通过宋代的一项项改革、发展,而由明清进而走上近代的 。如果没有宋代茶业的改制,也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茶业和茶叶文化。
散茶
生产
茶叶
我国
发展
技术
工艺
双井
文化
社会
茶业
腊茶
制作
所说
紧压茶
欧阳
欧阳修
王祯
制法
地区
东江楚云仙红茶
古树茶庄
大树茶
大树茶庄
古树茶和大树茶的区别
金骏眉茶是否需要在冰箱保存
云南西双版纳普洱茶砖
刮风寨普洱茶
几千块的龙井和几十块的龙井区别
铁观音兰花香纯手工
星巴克水果乌龙茶
麻黑古树茶价值如何
断奶期涨奶喝什么花茶
喝花茶适宜多少温度
菊花茶能和红枣一起煮水喝吗
2000年大益7542绿印
大益翡冷翠生茶品鉴
普洱茶和咖啡有什么功效与作用吗
毛尖啥样子
毛尖泡水喝为什么会变黄
黄山毛峰要存放冰箱不
品猴魁
玫瑰花茶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症
2004年班章乔木生态茶精品
勐海7533生茶
白茶有什么含义吗
碧螺春属于哪种好
飘雪是茉莉花茶吗
喝药可以喝铁观音吗
宁青手工粗粮茶
凤凰单丛茶本源
红茶喝太多对肾
喝红茶导致阑尾炎
大益普洱茶春尖
大红袍150克红汤底料多少钱
华方苑普洱茶357g价格
2008年的熟普7572
红茶馆甜品屋的来源
昌平铁观音厂家
铁观音可以和柠檬青桔一起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