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麦:为什么是吃茶记?
收到《吃茶记》之前,我对日本人荣西禅师不甚了解,自然也就不知道名噪一时的《吃茶养生记》。这不奇怪。要不是我的好朋友施袁喜重新进行译注并出版,《吃茶记》可能不会出现在我的书架上。
施袁喜我是熟悉的,熟悉诗人时代的他、传媒人时代的他、出版人时代的他、大型活动导演时代的他,联合至立舵手的他,被我们称为"大喜"的他。至少,他的轨迹我了如指掌。可是,当他突然之间推出全解本的《吃茶记》的时候,竟然让我不知所措。
不知所措的原因是,在我的印象里,施袁喜论酒多于谈茶,我们之间的相遇,往往宿夜纵酒论诗而忘记了喝茶,最多也就喝点冰红茶来解酒。我在日复一日与他的交往之中,忘记了他身上的一个重要标签。那就是茶叶产区。他生长的地方,就是大名鼎鼎的普洱茶产区。家世营茶,自小必然备受澜沧江流域的高山大叶种茶的熏陶,加上周遭的耳濡目染,喜茶定是必然。于是挑灯夜读,读完会心一笑,真是本好书。
手上这个版本的《吃茶记》,由两个部分构成,上卷《五脏和合门》和下卷《谴除鬼魅门》。施袁喜通过注释、译文、导读+图说对《吃茶记》作了全面而新颖的解读。作为陆羽《茶经》之后的世界上第二部茶经、日本第一本茶著作,《吃茶养生记》当之无愧。无愧之处在于,《吃茶记》重点说的不是禅茶,也不是茶道。要是那样的话,我一定读不下去。我比较讨厌什么都动不动往禅啊佛啊上边靠。好在这是一本关于健康的书,主要说的是茶叶的药物性能。如此甚好。
像我这种慵懒人士,阅读上最怕生涩的词汇和隐晦的表达。好在《吃茶记》的注释部分,大喜对书中包括一些佛教用语、特定称呼在内的生涩词汇进行了易懂的解说。而在《吃茶记》的导读+图说部分,施袁喜充分运用了他强大的汉语功力,竭尽所能地讲述了中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日本茶文化、荣西禅师的经历、书中相关人物及故事、成书时的人文习俗等等。这部分还穿插了诸多生动有趣的茶故事。以至于这样的阅读注定是愉悦的。好生欢喜。愉悦的阅读还在于,《吃茶记》中配有近百幅与茶相关的插图,我等在阅读的同时,顺道欣赏古时画家的精湛画作,顿觉兴致盎然。读到了最后,《吃茶记》居然还附有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体例上自然是古今对照,也就没有了阅读的障碍。在这个章节里,在下的收获是,明白什么是点茶文化。点茶文化在大宋的南朝。你知道吗?赶紧看《吃茶记》,我是不会说的,百度的也不准。
那么,《吃茶养生记》为什么将"喝茶"称为"吃茶"?答案来了。饮茶、吃茶、喝茶是各地与各时期人们对汁茶饮用的不同称呼,现在南方人仍然叫"吃茶";明代以前中国人的饮茶主流是将茶叶碾成粉末饮用,吃茶是将茶汤连带茶末一起吃下的,因而古时的中国人多称"吃茶"。日本延续荣西禅师从大宋带回去的习惯,喝的是末茶,自然称"吃茶",《吃茶养生记》便顺理成章。简单地讲,吃茶就是将青的茶,经过蒸,磨成粉,倒在碗里,用水和了,像薄粥一样,捧起来,整个喝下去的。这些种种,《吃茶记》里有详细的解读。
"茶是养生的仙药、延龄的妙术,不可不知。"现在,我总算了解日本人荣西了。俗姓贺阳的荣西被尊为日本的"茶祖",也是日本临济禅宗的"祖师"。他自幼学习佛法,造诣深厚,曾两次入宋,学得中国的禅修法与茶道,传给日本大众。800多年前,他从南宋将茶引入日本,并于日本镰仓时代用中国古文体写成《吃茶养生记》一书。而施袁喜译注的《吃茶记》,也是中国第一次将荣西禅师的《吃茶养生记》独立出版。这是好事。
注:《吃茶记》,作者 荣西禅师/著(日),施袁喜/译注。陈小麦,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