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产业列表
-
周总理见“六安瓜片”如见叶挺将军
六安产茶,有着悠久的历史。史书记载,六安茶始于唐代,扬名于明清,曾一度作为贡品,献于宫廷,明朝闻尤《茶笺》一书称:"六安精品,入药最佳"。解放后,三次被评为国家优质名茶,出口到香港等地。据周恩来总理的
-
春茶物语:最是那一抹绿的柔情
素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美称的黄山,群峰叠翠,溪涧遍布,奇松异石,是著名的旅游胜地。然而,对茶情有独钟的人们来说,黄山更是一个出好茶的神奇地域。黄山毛峰,产于北纬30度的高山之上,汲取了山的灵气、水的秀
-
古代茶学家蔡襄
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兴化仙游(今福建仙游)人。宋代著名书法家。官至端明殿学士,庆历年间(1041-1048)为福建转运使。他是北宋著名贡茶,小龙团的创始人,并精于品茗、鉴茶,也是一位
-
朱元璋与灵山茶的故事
朱元璋是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兄弟姊妹五人,他排行老五。在他17岁那年,父母和3个哥哥因遇上灾荒和瘟疫相继死去,姐姐出嫁。贫穷到极点的朱元璋只好到皇觉寺去当和尚,寺庙虽然以济善为本,但也因朱元璋赤贫,
-
谦师得茶三昧
元佑四年(公元1089年),苏东坡第二次来杭州上任,这年的十二月二十七日,他正游览西湖葛岭的寿星寺。南屏山麓净慈寺的谦师听到这个消息,便赶到北山,为苏东坡点茶。苏轼品尝谦师的茶后,感到非同一般,专门为
-
在邢瓷发祥地寻觅茶的馨香
翻读陆羽《茶经》,很容易想到"类银似雪"的邢窑白瓷;唐朝皎然和尚"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的诗句,更是让人沉醉于茶香的浸染之中。据考证,邢窑最高的成就便是高档白瓷茶具的生产,邢窑对于中国茶文化
-
爱这茶语:德国花果茶养生原理
花果茶的美颜养生原理,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闻,新的研究成果更加证实,花果茶和花草茶不仅给人带来体验纯自然的感受,最新的科研结果表明,它们还能帮助人们抵抗侵害和疾病。花草和花果茶中富含高效抗氧化剂--黄酮
-
“茶痴”郑惠丰
郑惠丰的茶故事讲不完,概括起来就两个字---"茶痴"。喜欢茶的清悠、高雅,所以大学时选择了茶学,1983年9月,郑惠丰怀揣着华南农业大学茶叶专业的毕业证书,到汕头茶叶进出口公司,从此更是与茶特别是潮汕
-
蔡襄书法家与贡茶
蔡襄是北宋一代名臣,他不仅是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而且也是茶学家。他为官清正,以民为本,注意发展当地经济,为福建茶业及茶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历史上著名的北苑御园,就是在建州,旧时又称建溪,建安
-
作家苏叔阳与茶的关系
苏叔阳(1938 至今),当代着名作家、剧作家、文学家、诗人,笔名舒扬,河北保定人。其代表作有话剧《丹心谱》、《左邻右舍》、电影《夕照街》、《春雨潇潇》,长篇小说《故土》等。而作为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
-
茶神陆羽的故事
陆羽字鸿渐,唐玄宗竟陵(湖北天门)人。不知所生,有寺僧收育之。既长,以易自筮,得渐卦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乃以陆为氏,名而字之。及长聪俊多能,学赡辞逸,诙谐纵辩。诏拜太子文学不就职,隐苕溪,
-
都匀毛尖的传说
细细毛尖挂金钩,都匀毛尖传九洲,世人只知毛尖好,毛尖虽好茶农愁。这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首民谣,它道出了都匀毛尖茶形如金钩,清香淡雅,被人称赞,同时也透露了从前茶农内心的忧愁。都匀毛尖茶,原产地在都匀市
-
贡茶得官
北宋徽宗时期,宫廷里的斗茶活动非常盛行,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为了满足帝皇大臣们的欲望,贡茶的征收名目越来越多,制作越来越"新奇"。据《苕溪渔隐丛话》等记载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漕臣郑可简创制了一
-
吃茶去的典故
吃茶去,是很普通的一句话,但在佛教界,却是一句禅林法语。唐代赵州观音寺高僧从谂禅师,人称"赵州古佛",他喜爱茶饮,到了唯茶是求的地步,因而也喜欢用茶作为机锋语。据《指月录》载:"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问
-
茉莉花茶的传说
传说是在很早以前北京茶商陈古秋所创制,陈古秋为什么想出把茉莉花加到茶叶中去呢,其中还有个小故事。有一年冬天,陈古秋邀来一位品茶大师,研究北方人喜欢喝什么茶,正在品茶评论之时,陈古秋忽然想起有位南方姑娘
-
王肃与“酪奴”
北魏·杨之《洛阳伽蓝记》卷三载:"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京师士子见肃一饮一斗,号为漏,经数年已后,肃与高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高祖怪之,谓肃曰"卿中国之味也,羊肉何如鱼
-
顾渚紫笋茶的名间传说
顾渚紫笋茶在唐朝广德年间开始进贡,正式成为贡茶。那时因紫笋茶的品质优良,还被朝廷选为祭祀宗庙用茶。当时的皇室规定,紫笋贡茶分为五等,第一批茶必须确保"清明"前抵达长安,以祭祀宗庙。这第一批进贡的茶就被
-
蒙顶茶的相关传说
"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蒙顶茶自唐朝起就被列为"贡茶",品质优异,人人皆知。可是,知道它的来历的人却并不多。相传,很古的时候,青衣江有条仙鱼,经过千年修炼,成了一个美丽的仙女。仙女扮成村姑,在蒙山
-
李德裕与惠山泉
李德裕,是唐武宗时的宰相,他善于鉴水别泉。尉迟偓的《中朝故事》中记述:李德裕居庙廊日,有亲知奉使说口(注今江苏镇江)。李曰:"还日,金山下扬子江中急水,取置一壶来"。其人忘之,舟上石头城,方忆及,汲一
-
六安瓜片与名人的渊源
六安瓜片茶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丰厚的文化内涵。早在唐代,《茶经》就有"庐州六安(茶)"之称;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其着《农政全书》里称"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极品";明代李东阳、萧显、李士实三名士在《咏六安